产品名称 |
丁桂鱼苗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丁鱥,又称欧洲丁鱥、丁桂鱼、须鱼岁,西方相传有病的鱼以身体磨擦之皆可治愈,由此得到医生鱼的别名。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西起不列颠群岛,东至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南至贝加尔湖)淡水和汽水的鱼类,是丁鱥属的一个种。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特别是湖泊和河流下游。丁鱥体长可达70厘米,多数体型小,眼较小,麦黄色。两性异形不明显,除了雌鱼比雄鱼腹部更为凸出。雄鱼腹鳍的外辐肋似乎也更粗壮扁平。
丁鱥口颇窄,口裂稍向上倾斜,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沟状。咀两角有各一条小触须。体被小圆鳞,鳞细,排列紧密,深藏于厚皮下,使其如鳗鱼光滑。侧线完全,上部颜色较深,下部较浅。吻部有一对极短的唇须,背鳍短,鳍条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胸、腹鳍呈扇形,尾鳍平截或微凹。丁鱥体略高,腹部圆,侧扁。大体呈橄榄绿色,体背侧青黑,背较深,腹接近金黄色,较圆无皮棱。体尾鳍不分叉,其他鳍则呈圆形,各鳍大部灰黑,虹彩金黄。
丁鱥口颇窄,口裂稍向上倾斜,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沟状。咀两角有各一条小触须。体被小圆鳞,鳞细,排列紧密,深藏于厚皮下,使其如鳗鱼光滑。侧线完全,上部颜色较深,下部较浅。吻部有一对极短的唇须,背鳍短,鳍条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胸、腹鳍呈扇形,尾鳍平截或微凹。
丁鱥肉质细嫩,含脂量高,味甚美,尤其是厚硕的鱼皮,有特味道,是做生鱼皮的上好原料,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两年可达到上市规格,是替代鲤鱼、鲫鱼较为理想的品种,被全国水产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所关注。
丁鱥抗病力强,比较易于长途运输,市场接受程度不错。营养价值高、广温性、耐低氧、食性杂、易驯化、起捕率高等优点,是池塘主养和湖泊、水库养殖的优良品种。该鱼已被大量消费者接受,只要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成活率,即可作为池塘主养对象推广。
丁鱥食料广泛,要求条件低,在天然水域能自繁自育,是水库、坑塘理想的增殖对象。在池塘养殖中,完全可以替代鲤、鲫鱼。池塘养殖搭配比例,同鲤、鲫鱼相同。养殖丁鱥的池塘尽量与鲤鱼、鲫鱼分开,因丁鱥的抢食能力、游速远比鲤鱼差,和鲤鱼在同一池塘里,丁鱥很难达到预期的起捕规格。
丁鱥比较喜欢食软颗粒沉性饲料。饲料原材料要求粉碎粒度越小越好,原材料粉碎后过80目以上的筛比较好。这样的饲料丁鱥幼鱼喜欢摄食,营养成份也易消化吸收。
初下塘鱼苗的适口食料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据试验,鱼苗下塘时轮虫的数量以每升水1万个左右,生物量20-40毫克/升为好。鱼苗因适口食料丰富,生长快,成活率高,可以此作为“肥水下塘”的生物指示。
丁鱥在夏花养成鱼种,可同花、白鲢混养,决不能同鲤、鲫鱼混养,因为他们食性基本相同,而丁鱥的抢食能力比不上鲤鱼、鲫鱼。因而达不到预期出塘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