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前后鱼虾池塘水体缺氧应对措施
暴雨,多发生在高温持续中突遇气候变化,常伴随大风和雷电,容易产生洪水、垮塌等自然灾害。对于水产养殖行业,在天气突变特别是暴雨降落的时候,水中溶解氧降低,鱼虾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
暴雨极端天气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特别大。
暴雨前后鱼虾池塘水体缺氧如何应对
一、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
天气突变造成水体溶解氧的变化,可从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来分析:
水体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1.空气的溶解;
2.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水体溶解氧的消耗:
1.养殖生物呼吸作用;
2.微生物耗养;
3.水中化学耗养;
4.水中氧气的逸出。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
池水中消耗溶解氧多的为晚上的浮游生物、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
暴雨前后鱼虾池塘水体缺氧如何应对
二、影响溶解氧变化的因素
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主要受光线强度和气压两个方面的影响。
1.水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水生物的光合转换作用,其次才是对空气的溶氧。
天气突变常导致气温、光照、气压的突变。水温相对气温的恒定性较好,因此气温的突变并不是水中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光照的突变将严重影响水生物的光合转换过程,导致产氧量下降。
2.气压的降低,造成水体对氧的溶解度降低,导致水体缺氧。
3.在气压低的情况下,常可见水体底部污染物泛起,这就是所谓“泛塘现象。
“泛塘”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压对水体的影响力,“泛塘”的结果造成水底因缺氧而抑制的好氧菌重新得到获取氧气的机会,由此急剧消耗水体溶氧。
4.环境气压低对养殖动物体内的溶氧能力同样产生了负面作用,导致血液携氧量的降低,因此动物需要通过更多的呼吸来增加氧的摄入。
5.一般在气压低的时候比如下雨之前,尤其是夏季暴雨来临之前溶解氧非常低,还有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夜里要进行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也容易造成溶解氧偏低。
因此,天气突变时水体缺氧并且养殖动物很容易浮头和生病,其原因主要是光照和气压影响的结果,而这个影响主要通过降低产氧、降低溶氧、增加耗氧综合形成的。
三、水体富营养化或偏肥的影响
现在水产养殖的水体大多富营养化或偏肥,甚者还施用一定的肥料来促使水体生产力提高,如果过量施肥,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会造成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溶解氧降低。
解决的方法是:水体容易富营养化的池塘应该多投放一些鲢鳙鱼等依靠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果遭遇雷电大风暴雨天气,应尽量开启增氧机加氧。
四、暴雨前后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暴雨前,气压低、天气闷热,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导致养殖动物处于不适状态。
暴雨时,水温急剧下降,光照减弱,微生物出现大量死亡,藻菌相易转换,池塘的微生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养殖动物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暴雨后,天气晴热,多数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败,导致池塘水质变差,底层缺氧,养殖动物容易患病。
五、空气压强与气候温度的关系
压强与温度是成正比关系的,降雨时空气中气温下降,但水温下降的比较慢,此时空气中压强小于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阴雨天气影响日光的穿透,从而很难维持稳定的水温,同时连续阴天数日还会影响藻类繁衍,导致氧的损耗。
六、暴雨期间水产养殖的管理措施
1、暴雨前,应该加强巡塘,加固塘基及防逃设施,检查养殖器械和用电设施的安全等。
2、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微生物死亡,稳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规模发生。可使用渔机控制器智能模式可定时,在手机上开关增氧机,及时对池塘缺氧做出反应,减少损失。
查看全部介绍